【业务综述】“跨境电商企业的物流法律风险及防范”专题讲座综述
发布时间:2022年6月30日 作者:电商委 责任编辑:业务创新委
2022年6月23日上午十点,深圳市律师协会第十一届电子商务法律专业委员会(下称“电商委”)、职业培训工作委员会(下称“职业培训委”)在市律协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联合举办了以“跨境电商企业的物流法律风险及防范”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专题讲座由职业培训委委员贺婷律师担任主持,专题讲座由电商委委员刘孝斌律师主讲,吸引了几百位律师、实习律师以及对跨境电商物流法律感兴趣的人员参加。专题活动围绕跨境电商发展及跨境电商中的物流法律问题展开,包含了关于跨境电商物流法律防范等诸多研究成果。现对本次专题活动内容整理、汇总如下:
一、 跨境电商、跨境电商物流的基本模式、发展趋势
狭义的跨境电商单指B2C,广义的跨境电商则包括B2B & B2C & B2小B等。跨境电商从2009,2010年左右起步,2015年开始快速发展,2020年因为疫情,开始爆发式增长。
相比传统外贸,首先,跨境电商环节减少,流通成本降低。传统外贸往往要经过生产商、出口商到国外的进口商、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最后才到消费者手中。跨境电商的模式下,则是国内生产商、跨境电商通过平台直接销售给国外的零售商或者终端消费者,极大的降低了流通成本。其次,跨境电商在线交易,极大的便利了买卖双方。通过平台的信用背书,更快的建立起双方的信任,加快了交易速度。第三,跨境电商的订单碎片化,不再是传统外贸那种批量化的订单。
相比国内电商,跨境电商是国内电商的技术和模式输出。中国的电商毫无疑问的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跨境电商通过移植国内电商的技术和商业模式,面向国外零售商和终端客户,开拓全球市场。
跨境电商是外贸的新业态,是外贸的新引擎,还将持续快速发展。
跨境电商物流是指服务于跨境电商的国际物流。主要包括两种模式,一是直发,指通过国际快递,邮政,小包等方式从国内直接发往终端买家;二是仓发,指先将商品发往海外仓(包括FBA、自建仓、第三方海外仓等),然后从海外仓派送到终端买家手里。
相对于传统外贸物流而言,首先,跨境电商物流从CY to CY 到Door to Door,实现多式联运,链条更长。其次,跨境物流企业从货运代理变成了物流资源整合商,核心壁垒在于海外本土化服务能力的建设(包括海外仓、清关行、本地派送、尾程派送、退货等)。
物流对于跨境电商至关重要,电商界有一句名言:得物流者得天下!电商企业要不自建物流,要不寻找强大的合作伙伴!
二、跨境电商企业的常见物流法律风险
1.和物流公司之间没有合同,或者签订的是物流公司的格式合同,出现纠纷难以维权。
没有合同的原因包括:管理不规范,以物流公司的报价单代替合同;在物流公司的系统中下单(托书都没有)。
案例:跨境电商A公司和跨境物流B公司是长期合作伙伴,但是双方未签署合同,B公司不定期会给A公司更新报价单,一般也是其上游合作伙伴给其的报价单,A公司认可后并按报价单上的价格执行。后双方发生纠纷,B公司援引报价单上备注条款,A公司这才注意到每次报价后面还附了一些合作条款,大多对A公司很不利
2.时效延迟,影响销售,预期利润损失惨重,但是间接损失在诉讼中难以得到支持。
出现延迟的原因包括:物流公司空派改海派、快船改慢船等,以赚取超额利润;接单的物流公司没有仓位,多次转手;疫情期间仓位紧张,港口堵塞等。
分享案例:跨境电商A公司委托跨境物流B公司,空运一票货物去美国,B公司却安排海运过去,因为海运周期较长,加上散货需要排仓等,结果过了将近2个月才到美国,错过了圣诞季,变成了滞销产品。A公司起诉B公司,要求赔偿产品滞销带来的损失,未获法院支持。
3.货物丢失或损坏,却得不到合理赔偿。
货物丢失或者损坏的原因包括:物流环节较多;货物多次转手;包装破损(恶意减少体积)等。
分享案例:跨境电商A公司和跨境物流B公司是长期合作关系,A公司因为快速发展,管理不规范,长期未盘点货物,某日盘点时才发现委托给B公司运输的货物大量失踪,与B公司核对后,发现B公司也查不到货物的去向,所涉货值过百万。A公司向B公司索赔,B公司却主张A公司之前已经确认账单并付款,不同意赔偿。
4.货物被物流公司或者其代理留置
货物被留置的原因包括:和物流公司之间的费用纠纷;物流公司之间转委托造成的费用纠纷等。
案例:跨境电商A公司委托跨境物流B公司发货去英国,B公司转手给C公司,C公司转手给D公司,因C公司拖欠D公司之前合作的运费,D公司便将属于A公司的货物扣住,声称在C公司未付清运费之前,不肯放货。
5.目的港清关低申报带来隐患。
出现低申报的原因主要是物流公司为了节省进口关税,尤其是在 散货包税的收费模式下。
案例:跨境电商A公司委托跨境物流B公司发货至美国,B公司的报价为包税价,B公司负责目的港进口清关并支付关税,货物被送至A公司制定的某海外仓。某日,当地海关前往仓库将该票货物拖走,原因是货物在清关时以不正常的低货值申报。
6.拼柜的货中有违禁品,导致整票货物被海关扣押。
出现违禁品的原因包括:物流公司收取的其他货物中夹带敏感货;物流公司同行栽赃等。
案例:疫情期间,跨境电商A公司委托跨境物流B公司发货,同时跨境物流C公司也委托B公司发货,B公司将这两家的货物以及其他的货物一起拼柜出去。货物在目的港海关查验后被扣住,因为C公司的货物里面夹带有口罩,这在当时是敏感货物,不能以普货申报。
7.交易数据在物流公司系统里,出现纠纷时难以举证。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跨境电商企业一般是在物流公司系统中下单。
分享案例:跨境电商A公司和跨境物流B公司是长期合作伙伴,一般都是A公司在B公司的系统中下单,B公司上门提货,之后发货。后因为B公司丢货非常严重,双方发生纠纷,A公司决定起诉B公司,在准备把订单数据作为证据时,发现已经无法登陆B公司的系统,B公司已经取消了A公司的登陆权限。
8. 物流公司身份不明,难以维权。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近两年物流公司增加太多,参差不齐; 货运代理公司大多规模很小,有些是个人在承接业务。
分享案例:某中东本土电商从中国进口大量家居用品,委托当地物流公司A公司负责运输,A公司找到深圳的物流公司“B公司” 负责在中国提货发货,发货之后,“B公司”坐地起价,不加钱不给提单,A公司试图通过律师联系“B公司” ,发现“B公司”其实不是一个公司,而是自然人,电话无法联系,只能通过邮件,且办公室地址也不是真实的。
三、律师如何帮助跨境电商企业防范物流法律风险
结合团队为客户提供的一项专项法律服务—“跨境电商企业物流法律风险的系统性控制”,和大家分享一下相关的做法:
第一步:尽职调查
为什么要先做尽职调查,这主要是基于跨境物流行业的现状,如入行门槛低、普遍规模小、炒货严重、近两年盲目扩张、涉诉多等。
需要重点调查的问题,主要包括物流合作伙伴的背景、双方交易模式、交易流程、合作协议、双方以往争议等。
第二步:出具法律意见书
通过法律意见书总结梳理物流环节的所有风险点,并提出初步法律意见。同时,对于不合格的合伙伙伴建议客户及时更换。
第三步:与物流合作伙伴签署框架协议
我们建议客户,与物流公司合作,必须签订框架协议,然后平时以订单委托物流公司发货。一般签订运输合同,而非货运代理合同, 这两者区别很大。同时,尽量不用物流公司的格式合同(大型物流公司),如果不得不用,要非常警惕其中的霸王条款。
框架协议的关键条款包括但不限于: 时效延迟的责任、货物丢失的责任、付款账期、货物保险、关税,留置权等。
第四步:修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并进行培训
对涉及物流环节的企业各部门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做相应调整,并对涉及物流环节的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第五步:试运行后的动态调整
首先,跟踪客户与物流企业的合作情况,根据合作情况做适当调整。如针对大型物流企业,可以利用补充协议约定一些特殊条款。
其次,持续关注行业的发展变化,适时作出调整或者提出建议。如在今年行情下行,物流公司时有暴雷的情况下,加强风控。
总之,对于电商企业而言,物流法律风险已经成为其企业的重大风险之一,物流法律风险的有效控制,对于其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律师而言,如果我们能立足行业,帮助跨境电商企业有针对性的控制物流风险控制,必能以法律赋能商业,助力电商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注:跨境电商包括出口跨境电商和进口跨境电商,其中出口跨境电商在进出口中占据主要分量,本文中如无特殊说明,跨境电商均指出口跨境电商。
本次专题讲座活动中主讲人刘孝斌律师的分享内容干货满满,获得了线上与会律师以及相关从业人士的一致好评。
(以上仅代表与会者自己的观点,并不代表律协观点)
供稿人:市律协电子商务法律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