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国学的前尘往事、今生来世之猜想

2012年10月24日 来源:

元芳,对国学这码事,你怎么看?

开篇这个玩笑有关狄仁杰,作为唐朝武周时的著名宰相、中兴之臣,狄的影响与荷兰外交家高罗佩创作的24本系列英文侦探推理小说《大唐狄公案》(荷兰语:Rechter Tie)肯定具有某种关联,狄公这个形象,也是中国文化国际影响的表现之一。

中国人近百年的苦难,需要一些激励来涤荡。GDP世界第二如此,莫言获奖也是如此(官方庆贺之余似乎忘了高行健也是用中文写作)。以这样的背景回想方尔加教授有关国学治国安邦思想的演讲,我们也许可以再振奋一点:原来道、儒、法分开是毒药,混合起来是上上佳品。全民国学热如能持续不退,孔子学院国内外蓬勃发展,国人内圣外王幸福安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统领世界思潮,中华民族复兴并引领世界,原来21世界真的可能是中国的世界啊!

 

但是,在这个多事之秋,国学的炙热终究敌不过秋的凉意。

无论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执政官、部族会议的民主管理,或者古希腊的经典民主体制,我们都不能称其与现代的代议制民主一脉相承。因为罗马毕竟是一个对外掠夺、大量蓄奴的社会,罗马斗兽场是用来观赏人与动物甚至人与人相互厮杀的地方。

同样,如果因为国学里有一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就认为国学将构建和谐社会有莫大启示,应以其为破解中国乃至世界难题的思想指南,对所谓的现代文明社会、普世价值真是一种莫大讽刺。

孔子等先哲的观点再有价值,他们也毕竟生活传统的农业社会,民众有圣贤君子小人甚至禽兽之分,面临的社会结构、阶层与环境,与今日朝鲜也不可同日而语。非要刻舟求剑,想持国学这张旧船票,注定肯定登不上现代社会的客船。

 

根据维基百科,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清末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原称中学,后改称国学。它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国学是我们中国人血液里组成部分,我们的思想、行为、观念莫不受其影响。中华文明成为早熟文明,中华民族对外来征服者的同化,国学功莫大焉。即使中世纪黑暗的证据之一初夜权是捏造的,同样是实现社会阶层流动,隋唐以来的科举文官制度也比欧洲的骑士制度相对文明。

历史上的优势倏尔即逝,研究认为历史上中国GDP相当长时间世界第一,但也逃不过甲午海战的惨败。兵非不利也,北洋水师的武器世界一流,败在观念、制度与现代工业社会的日本相距甚远。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即使中华民族的复兴已经完成的了60%以上,我们未来的命运如何仍然是每个中国人关心的事情。利用中国人相信好皇帝的心理,从个人和一个小集体的利益出发,片面强调中国国情,拒绝普世价值与现代文明,别有用心的拔高国学,让人有沁骨之寒。

因为血液里的国学,我们不能忘却王国维先生沉池明志的痛苦。因为民族的苦难,我们不能无视世界浩浩荡荡的潮流。

 

普京说,谁不怀念以前的苏联,谁没有良心。谁想回去以前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借用这句话,谁不感念国学,谁没有良心。谁想回归国学,谁就没有头脑。我们应当永远亲近先辈们的文化,但是更应当永远警惕对国学的谬赞与别有用心的利用。

CopyRight 深圳市律师协会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上海同道
地址:深圳市深南大道4001号时代金融中心20层 邮编:518048 电话:(0755) 83025800
备案序号:粤ICP备06050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