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会建设不能让非深户籍“缺位”

晶报


今天,深圳依然是一个非户籍人口远远超过户籍人口的城市——数量庞大的新生代外来人口,已不再满足于各类“扶贫式”的帮助。让外来人口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分享深圳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从制度上打通外来人口融入深圳的举措,将成为深圳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昨天,市政协委员蔺晓青在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建议,深圳福利政策应均等化,要将1000多万劳务工凝聚起来,让他们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既实现自我管理,又管理社会。

 

非深户居委会主任走马上任

1997年从广东河源老家来深圳做保安的彭新城大概不会想到:14年后,他以非深户居民的身份成功竞选港发社区居委会主任,管理和服务有着6800人的这个他当年“落脚”的城中村。在深圳789个社区居委会中,彭新城是5个非深户居委会主任之一,从“被管理”到成为“管理者”,他们是外来工融入深圳基层社会组织管理的一个缩影。

作为总人口约1300万,户籍人口却只有不到300万的深圳,“外来人口”是深圳不可忽视的群体,这个城市的特点在港发新村这样一个“插花地”、“城中村”显得尤为突出。彭新城告诉记者,港发新村住着2106户人家,6798人,这里面有深圳户籍的只有175个人,户籍在港发的更少,只有38个,小区里97%以上都是俗称的“外来人口”。

 “在港发新村,大家都一样,不分什么深户的和外来的,在这里都是一家人,我们也从不叫外来工这样的字眼,都是叫港发居民。”彭新城说,管理处的30多个工作人员中只有一个是深圳户籍,其他的都是彭新城一样的“外来人”。

傍晚,港发新村所在的马山社区四点半学校开始欢迎孩子们的到来,在这里外来工为主的义工带着外来工子女开始读书和上课,那些图书当中除去政府提供的科普书籍外,不少也是社区内居民捐献的少儿图书。彭新城很乐意看到,在这里虽是“客乡”,但大家却成为了自己的主人,生活在自己热爱的社区内。

 

逐步打破户籍壁垒

201111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就曾发出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决定中明确表示,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主要内容包括: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健全综合性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专项救助和临时救济,促进社会救助社会化。在加强人口服务管理方面,要求实施产业、人口、城市空间三方联动调控,进一步完善居住证制度和积分入户制度,有序扩大户籍人口比重,将特殊群体优惠待遇逐步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创造条件让来深建设者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

 

□各方热议

市民李晓菁:

2003年来到深圳,2009年户口才入深圳。

尽管来深圳已经快9年了,但即使到现在别人问我家在哪儿,我也会说在湖南,而不是深圳。因为白石洲只是我下班后休息睡觉的地方,我很少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我真心希望下一次我能以“主人”的身份出现在白石洲,带着女儿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让她真正融入到深圳这个大家庭里。

 

罗湖区东晓街道木棉岭社区居委会主任黄利生:

1986年我就在罗湖居住,但2004年才真正在深圳定居。深圳社会建设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我就是其中获益者之一,能以非户籍居民的身份当上居委会主任。深圳本身是一个移民城市,在这里感受不到排外。在我们社区,外来人口较为集中,我们会经常组织他们参与义工活动,他们也很有成就感。

 

社工梁琳:

深圳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在全国来说算是领头羊。社会组织和社工进入社区对社区来说有诸多的好处。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势必会提高社区的服务水平。

 

 □两会现场

让非户籍居民将深圳视为“主战场”

 

政府可否尝试“以外治外”

◇市人大代表于秀峰:

深圳就要加快扩大户籍人口规模,建立居住证制度与户籍制度衔接机制。目前,在深圳的众多非深户籍居民中,他们同样对深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深圳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理应要让他们分享,增强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对特区今后的发展来讲,至关重要。

 

◇市政协委员蔺晓青:

结合深圳社会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1000多万外来人口没有自己的组织,光靠政府管肯定管不过来,只能靠他们自发形成社会组织,既能管理自己,又能协助政府管理社会,政府为他们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最终政府会从这些组织这里尝到甜头。

 

◇市政协委员唐泰来:

要让外来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就要把公共服务从户籍人口、向外来人口特别是常住人口转移,给予外来人口更多的生存权、教育权、发展权。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对人口无差别的全覆盖。

 

◆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 马宏:

深圳很多方面已经打破了户籍界限,尤其是社会救助。20086月,市福彩中心启动“寻找需要帮助的人”项目。20114月,该项目与市慈善会“劳务工关爱基金”资源整合成功,更名为“劳务工关爱基金——寻找需要帮助的人”,隶属于“劳务工关爱基金”的子项目。此项活动的资助对象包括深圳户籍及非户籍但在深圳合法居住或工作满一年以上的人。活动开展以来至201011月,该活动共举办了106期,资助申请者1013人,发放福彩公益金784.3万元。

 

◆市民政局社工处处长骆冰:

现在我市设置的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对象基本上不分户籍,从目前来看,市外如坪山、龙岗等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非户籍居民。尤其是招商社区花果山服务中心,还建立了“家园网”,目前已有20家社会组织在该网站注册,此网站不分户籍对象,按照爱好如交际舞、羽毛球、篮球等各种不同的项目吸引社区居民。